第三讲 挫折
《精神分析词汇》挫折(欲求不满)定义:指主体被拒或自己拒绝-欲力所要求的满足条件。被拒绝,或者自己拒绝,他拒绝的就是欲力所要求的满足条件。
比如,一个男孩,他一直喜欢一个女孩,某天女生向他表白,然后他接受了。可是没过几天,他就逃离了这个女孩,他觉得自己各方面都配不上这个女孩,这就是成功时候导致的小发作,是主体内在冲突产生的某种挫折。如果他去满足某个东西,相应地就会产生某些特定的情感或想法,以便使他自己拒绝去满足自己。比如有些男性成功之后,意味着超越父亲,意味着可以实现一个乱伦的幻想。这时他有一个严重的负罪感,因此他拒绝处于一个成功者的位置,这是“内在挫折”。
《精神事件二原则论纲》一文中描述对立的两种欲力:需要一外在对象的自我保存欲力,以及可长期在自体情欲方式下透过幻想模式来自我满足的性欲力。前者对应于现实原则,后者对应于快乐原则。唯有前者才可能受到挫折。我们在与一个外在对象互动的时候,那么外在对象会对我们的某些要求给予一种挫折(不回应)。
自我保存欲力,它和性欲力当中的一部分一起称为生命冲动。而自体情欲方式下的幻想模式导致的自我满足,其中有一部分是死亡冲动,这是要去区分的。自我保存欲力和性欲力中一部分一起是生命冲动。拉康进一步提出,所有的冲动都是死亡冲动,即便是性欲力,所谓的在阳具意义下的这部分性欲的满足,获得某种性的享乐,它实际属于生命冲动,但是它仍然会带来死亡的一面。你比如,性爱之后,头脑中的空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表达这个,甚至有一些淡淡的忧伤。
分析师必须维持挫折,前面一句:分析师应该拒绝分析者那些可能缓解其力比多坚持要求的替代性满足。早期弗洛伊德禁止分析做了时间不久的人去谈恋爱结婚,他认为这部分性的满足,会导致症状消失,但无意识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替代性的满足堵住了这个洞。有满足,他就不需要去探索无意识的真理,就没有了动力。因此需要维持这部分挫折,使他想要继续去抓捕那个丧失的对象,把那些东西找回来。
挫折目标是要让一个人感觉自己有缺失,只有有缺失,才会去探寻自己,才会有新的作品诞生。比如很多艺术家、文人其实都是在生活最糟糕的时候,有很大的创造力,就是这个道理。
弗洛伊德也做了一个强调,“在挫折中运作的并非一真实对象的欠缺,而是对一种涉及特定满足模式或无法获得任何满足之坚持要求的回应”。这里弗洛伊德清晰地看到:挫折不是一种实在的挫折,它是想象的挫折,尽管它是围绕某个实在的客体在进行。比如,你要爸爸把天上的月亮带给你,这样一种对满足的坚持要求,要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对象。
拉康把剥夺和断奶情结联系在一起,剥夺就是一个洞,一个实在的洞,这个洞是无法被满足的,就像我们断奶之后还想把乳房再找回来一样,它永远找不回来,剥夺时产生一个洞。在断奶之后是一系列新的客体替代乳房,比如小孩子嘴里含的奶嘴、牛奶、各种甜食,替代了乳房。在剥夺中涉及的是原来我们所珍爱的客体被替代了,对主体来说创伤是原来的客体被替代。第二步才到挫折,这里面是主体被替代。
拉康提出一个“要求”,你要的根本不是那个客体,而是一种“爱的满足”。拉康的概念是“缺失的缺失导致焦虑”,也就是缺失导致焦虑,它是短痛,而缺失的缺失就是长痛了。拉康认为长痛不如短痛,拒绝回应这些东西,帮分析者提取出他自己的缺失很重要。
在挫折这个场景中,连我本人主体都是可以替代的。所以挫折中进一步涉及的是主体本人被替代,也就是乳房已经掉落了,母亲的在或者缺给了他很多挫折,使得主体本人可以被替代。这是两种不同的创伤,先是我们重要的客体被替代,到后来是连我们自己也不是那么特殊,可以被另个一主体替代。
更多精彩,请联系我们
